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

11谷继建.png

一、基本情况

谷继建,男,汉族,1980年8月出生,中共党员,山东成武人,永利集团教授、博士后,博士生导师。“巴渝学者”青年学者、重庆市优秀青年人才、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(2020年5月被评为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为认真负责专家)、重庆市社科联常委会委员、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、河北省科技厅奖项评审专家、重庆市教委项目评审专家、重庆区域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、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、中国技术经济研究学会高级会员、重庆市多个区县教育信息化专家,大型科技公司市场发展顾问,主要研究方向是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。在《中国行政管理》、《宏观经济研究》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20余篇。主持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项目、重庆市优秀青年人才项目、国家发改委、重庆社科规划项目等5项,参研国家社科基金5项,参研教育部等部委项目40项,获各级各类成果奖5项。主编学术专著2部。

二、学习工作经历

(一)学习经历

2018.07-2021.01重庆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农林经济管理

2011.09-2014.06  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  经济学/博士学位

2003.09-2006.06   中国石油大学大学 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/硕士学位

1999.09-2001.06    菏泽学院          英语教育

(二)工作经历

2021.01-至今   永利集团经管学院

2018.07-2021.01重庆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

2017.10—2018.06 永利集团经管学院副经理(主持工作)

2015.05-2017.10永利集团科技部副部长、经管学院副经理

2012.01-2015.04永利集团科技部副部长

2008.07—2011.12永利集团政法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、教学班主任

2006.07—2008.06永利集团数计系辅导员

2002.09—2003.07曹州武馆英语教师

2001.09—2002.07山东电子工业学校辅导员

三、研究方向

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。

四、科研项目与成果

(一)科研项目

1.国家社科基金:一带一路’战略体系下七个少数民族产权制度的静态比较和动态变迁研究”(2015XJL001),2015.12-2020.12,20万元。

2.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:习惯法对(西南)民族地区产权制度移植与竞合模式影响研究(编号:11YJCZH043),2011.8-2014.12,7.5万元。

3.区县委托咨询项目:璧山十四五社会治理规划,2021.10-2021.10,10万元。

4.决策咨询专项:重庆市压缩通关时间研究,2018.08-2018.12,18万元。

(二)论文及专著

1.农村普惠金融能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吗,《宏观经济研究》,2020(1),20-33,通讯

2.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自主创新吗——基于金融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

《宏观经济研究》,2017(8),69-85,通讯

3.政府在民族地区产权结构优化中的责任研究,《中国行政管理》,2012(12),52-55,独著

4.民族地区习惯法与产权制度发展,新华出版社,2016年1月,共186页

5.Research on the Impact on the Loc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Economics by the Collusion of Grassroots Governments, Interest Groups and Bank Branches,HSMET2020,索引号为:20210609894263

6.绿色发展背景下FDI与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关联分析宏观经济研究, 2020, (09): 119-129+175.

(三)资政成果

1.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国内参建省市贸易潜力发展影响研究,决策建议,刘桂平副市长批示,第二(主笔)

2.土地股份合作社“三权分置”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,决策建议,李明清副市长批示,第三

(四)获奖

1.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对国内参建省市贸易潜力发展影响研究,重庆市第八届发展研究将三等奖 2020.12

2.土地股份合作社“三权分置”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研究,重庆市第八届发展研究将三等奖  2020.12

3.“农民荒”背景下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与实现策略研究,重庆市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 2020.12

(五)专利

1.实用新型,一种具有线束保护的反馈抑制器,CN218448720U,第一

2.实用新型,一种具有布线结构的交换机,CN218450363U,第一

3.实用新型,一种具有防尘结构的多媒体教学音响装置,CN217088098U,第一

五、联系方式

E-mail:gumuran2006@126.com

Copyright ©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| 渝ICP备05001037号 | 技术支持:现代教育技术中心